香港佛教殯儀


香港佛教殯儀  佛儀館

 死後49內辦超渡法事供燈、唸佛菩薩名掛經幡布施,才會改變他原本投生之界別   

  六字大明咒

亡者家屬在49天內唸六字大明咒十萬遍,能令亡者罪孽消除,甚至往生淨土。

 

I
關於我們
捐贈 手轉經輪 125元(暫停)
捐贈二部井水地下水管道過濾器給寺院
2023年12月捐贈冬天厚襪(已停止)
服務範圍
助印佛經---佛說千佛洪名寶懺(簡體字版)
開始籌建唐山大型轉經輪
2021年10月27日藏曆佛天降日掛經幡
2022年5月捐贈 3 座 佛塔(已圓滿)
佛教殯儀服務
佛顯靈及往生西方瑞相照片VIDEO (推介)
佛教網站
嬰靈之超渡法事
有關密宗
佛教常識
輪迴實證
高僧開示VIDEO
佛經動畫短片VIDEO
素食店及自製素菜 Video
念珠
慈善機構
政府有關設施及法規
破瓦法
查詢表格
絕症用的中醫及西醫處方
深圳佛教殯儀 臨終助唸
四川省佛教殯儀 臨終助唸
台灣佛教殯儀 生死教育 臨終助唸
全球佛教臨終助念團
打齋---佛教稱超渡法事
現代佛教徒守戒心理及醫學資訊

 

金剛經淺易卷三


復次須菩提,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行於布施。


此乃金剛經無住布施之文。


無住就是般若,般若不住一切法,凡夫法法有所住,故不得般若。若想求般若,一切不可住,不住財色名食睡,乃至不住三身、四智、五眼、六通。古人云:「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何人?」不與萬法為伴侶者,便是般若。所以一切眾生成佛時,什麼也無,惟有般若具足六度萬行,莊嚴佛土。菩薩悟道時亦然,惟有般若,以般若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。


觀音菩薩得般若,尋聲求苦;普賢菩薩得般若,六度萬行齊修;文殊菩薩得般若,教一切菩薩發菩提心,得根本智;地藏菩薩得般若,空地獄,眾生度盡,然後證菩提。所以般若之行,一行一切行,行行遍法界,故經中云:其福德猶如虛空。


六度以布施為首,布施有三種: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。捨財而施名為財施;歷代三藏法師說法,令人悟道,稱為法施;觀音菩薩現神力救眾生苦,是無畏施。


以菩提心修布施,菩提心不住一切法---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、不住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不住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於三界九地已證之法亦不住,是謂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。不住就是布施---內捨慳貪煩惱,外利益一切眾生。


不住一切法,自性清淨名為戒波羅蜜。持戒度毀犯,捨離破戒的妄想,是為上求佛道;持戒清淨,以戒福利益眾生,是為下化眾生。菩提心不住一切法,在塵而不染塵,在欲而離欲,名為戒波羅蜜。


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行於忍辱。不住就是無生,煩惱不生,就是忍辱波羅蜜。


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行於精進。用功而不住法,便忘了時間性,是名精進波羅蜜。


不住於法行於禪定,「不住」者,空也,一切法空便入定。色空入色定,受想行識空,入受想行識定,火空入火定,水空入水定,空空入空定。能空一切法即得定,是謂菩薩於一切法無所住,而行於四禪八定。


菩薩於一切法無所住,所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等十八界之法無住,無住便是般若,是謂菩薩於一切法,應無所住,行於般若。


又佛弟子中,舍利弗智慧第一而不住智慧,以智慧布施利益眾生,若有所住,便生出自私自利之心;目犍連神通第一,不住於神通而利益眾生 ; 阿難多聞第一而不住於多聞,以多聞結集經藏,利益無量眾生,是為不住於多聞而行布施。


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,以長處布施利益眾生,不應住於長處。我們雖然還未開悟,亦可以把自己的長處貢獻出來,布施利益眾生,有所住,便是慳貪。所以凡夫菩薩,亦可以不住於法而行布施。


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


「不住色」,財是色之一,不住財就能布施財,不住珍寶之色,亦能以珍寶布施。菩薩不住一切色,是故能以最好之物布施。不住,就是智慧,有智慧就不會起煩惱,所以對財物之色不會慳貪。


不住色是智慧,布施是慈悲,所以菩薩有智有悲。羅漢不住色,但不肯布施,所以有智無悲。凡夫不但住色,亦不布施,所以無智無悲。


「不住法」,法即法塵,三藏十二部語言文字經典,就是法塵。不住於法就能布施法,是法施;若住於法,就不願以法布施,是為吝法。


不住神力,以無畏神力利益眾生,是無畏施。若有威德而住於威德,不能布施;不住威德,就可以神力布施。例如觀音菩薩神力能救苦,神力能與樂,是為無畏施。


所以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則具足三種施。不但如是,戒亦具足;著色破戒,不著色,心清淨,便是戒。不住聲香味觸法,心清淨,戒亦清淨。


如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煩惱不生,忍則眾惡無喧,名忍辱波羅蜜。


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空了時間性,是謂精進波羅蜜。


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六塵空,得禪定波羅蜜。


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一切法不住便住於般若。


因此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不但能布施,更能修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


須菩提,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。


布施時,不應住我相,若「有我」布施,將來便「有我」受果報,亦即有我入生死。無我布施,則無我受果報,誰受生死?


菩薩布施,不住我相,「我」則無限量,週遍法界,以法身真我,供養大眾。


布施時,若有受施的人相,便會有揀擇。有分別心,則心量小,心小福亦小。梵網經云:「供養五百羅漢菩薩僧,不如僧次一凡夫僧。」供養五百羅漢菩薩僧是分別心,在大眾中僧次一凡夫僧是無分別心,有分別心不及無分別心。布施時若無受施的人相,則無分別揀擇心。


菩薩布施,不住於人相,人相無限量,上供四聖,下濟六道。


布施時,若著所施的物相,物有大小,福亦有大小,故福有限量。有限量是有為法,無為法無限量。


菩薩布施,不住物相,物相便無限量,布施物週遍法界,福德亦週遍法界。


菩薩不住相布施,內不見有布施的我相,外不見有布施的物相,亦不見有受施的人相,三輪體空,是為無相布施。


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


為何要以無相布施?


不住相布施是無為法,無為法無相,無相即無大無小。既無大小,故福德不可思量。住相布施是有為法,有為法有相,相有大小,故福德可思量。


是故世尊拈花示眾,迦葉微笑,一花雖小,但一朵花可以供養法界如來。


須菩提,於意云何,東方虛空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。


東方虛空無有大小,故不可思量。


須菩提,南西北方,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。不也,世尊。須菩提,菩薩無住相布施,福德亦復如是,不可思量。


世界中大者莫過虛空,一切性中大者莫過佛性。何以故?凡有形相,不得名為大,虛空無形相,故名為大。眾生心性有限量,例如惡性不含善性,剛性與柔性不能並住,此乃限量,不得名為大。佛性則無有限量,善惡均能覺,非動非靜,覺動覺靜,故名為大。


虛空中無東西南北,若見東西南北,亦是住相,不得解脫。佛性本無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,若有四相,即是眾生性,不名佛性,亦所謂住相布施也。菩薩行施,不住於相,無所希求,其所獲福德,如十方虛空,不可較量。


須菩提,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


須菩提請問世尊:「云何應住?」佛言:「應如是住。」---


無住而住,就是住於菩提心。布施無住,布施的功德便住於菩提心;持戒無住,持戒的功德便住於菩提心;忍辱無住,忍辱的功德住於菩提心;禪定無住,禪定的功德住於菩提心。菩薩修六道萬行,一一離相,無相的功德,住於無相的菩提,故云:「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」


須菩提,於意云何,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不也,世尊,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


色身有相,法身無相。色身者,四大和合,父母所生,肉眼所見;法身者,非父母所生,無有形相,亦非青黃赤白,肉眼所不能見,惟有慧眼乃能見之。


凡夫但見三十二相的色身如來,不見無相的法身如來。法身身等虛空,是故佛問須菩提,能否以身相得見法身如來。


須菩提知道,凡夫但見有相的色身如來,認為色身是有,著有見,不見無相的法身如來,故言不能以身相,得見法身如來。


何以故?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。


須菩提再解釋:「世尊所說的色身如來是應身,應身有身有相,法身無身無相,若能見身即非身,相即非相,即見法身如來。」


佛告須菩提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。


金剛般若是佛的境界,由眾生到佛的境界,其實是不隔的,迷即眾生,悟時是佛。何謂不隔?波浪即水,不是離開波浪才有水,即波浪而見有水,但波浪不是水的本性。從波浪體會水不難,但著了波浪,則永遠只見生滅無常的波浪,見不到不生不滅,一體的水性。所以眾生悟佛道,說難不難,故謂不隔。


金剛經處處教我們離相---度眾生不見有眾生相可度、布施不見有布施相,離相即可見法身如來,不是以三十二相見法身如來。以三十二相見法身如來則不用修行,舍衛國九億人,有三億人見佛聞法,三億人見佛而不聞法,三億人不見佛不聞法,業障深重所致,佛法的確難聞。


既聞了佛法,為什麼還未開悟呢?問問自己可有種善根?未種要種,種了之後可有增長?增長了可有成熟?若善根成熟,一聞佛法即悟道。若善根未成熟,或未增長,甚或未種善根,那你以什麼來悟呢?


上來說得很清楚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不錯,諸相非相是如來,但你何曾見到諸相非相?人家讚嘆你便歡喜,開罪了你便發脾氣,什至發夢時也還不知夢是非相,知道夢是非相就好了。但是任何一個人在夢中不知是夢,不知夢是非相,等到醒來時,才知夢是非相。人生如大夢,有誰知道自己現在發夢?知道現在發夢,就見到非相的法身如來。但現在不知道自己造夢,便著相見生死,所以虛雲老和尚說:「拜佛若能見到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


有人問趙州老人:「請問和尚,何謂佛?」「殿裡底。」「那是泥塑木像,我不問這個佛,我問法身佛。」「殿裡底!」


法身佛未曾離開有相佛,若見諸相非相,便見法身如來。倘若離開諸相,那裡還有法身呢?離了眾生,那裡還有人成佛呢?成佛是眾生成,沒有眾生,誰來成佛?離了波浪,那裡有水?惟有離了波浪的相,便能見清淨的水體,所以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法身如來。


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,頗有眾生,得聞如是言說章句,生實信不?


此乃金剛經正信之文。


須菩提知道世尊所說的是大乘法,小乘的羅漢也不易解,更何況未出輪迴的眾生,所以問:可有眾生,得聞「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的章句,親見法身如來,而生實信?世尊又謂布施無相,那一個人見到布施無相,而能相信無相的妙行呢?須菩提意謂,眾生一定要見到三輪體空,才能生實信。


修行用功,若能夠見到諸相非相,即見法身如來。能夠見到法身如來,就算在任何艱苦的情形下,也不會退心,若只有汎汎而信,而未見法身,遇境逢緣,被五欲六塵之境所轉,便生退心。


從前我認識一位居士,很誠心修行,甚至如來的舍利,也給他求得,後來年老時,他開始有點糊塗。我再次見他時,他說自己身體不好,要食狗肉,我很替他可惜。從前他的至誠心,可以求得釋迦佛的舍利,現在年老時,反而食狗肉,可知道他未曾有一個實信,只是汎汎而相信。為何他可以得到舍利?那是他的一念誠心所感,但未見法身如來,所以未生實信,只是汎汎而相信。例如朝普陀山,不是每一個人朝普陀山回來之後,一定會轉好的,有些人依然故我,皆由未曾有一個實信。實信真實,真實地相信佛教,是為正信。


見到法身如來,法身就是般若,般若就是佛性,佛性就是菩提。既然得見菩提,又怎麼不會相信,又怎麼會生退心呢?


佛告須菩提:莫作是說,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,有持戒修福者,於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為實。


如來說法,若無人相信,如來是空說。如來言不虛發,如來金口出言,不會空說。如來說「若見諸相非相」,須菩提以為在法會中無人相信,其實除了須菩提相信外,還有一千二百五十位阿羅漢會相信,焉能說「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?」所以世尊謂須菩提:「莫作是說。」


不但現在有人相信,如來滅後,亦有人相信。信什麼?信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的般若妙法。


「後五百歲」者,如來滅後,有五個五百歲。第一個五百歲,解脫堅固,其中有龍樹菩薩,優波趜多尊者,度無量人,依如來的遺教,得解脫之果。


第二個五百年,禪定堅固,佛弟子雖未得解脫之果,有修四禪八定、有修念佛三昧、有修數息觀、有修空觀等,皆得禪定三昧。在此五百歲中,亦有人相信般若。


第三個五百年,多聞堅固,佛法開始流入中國,當時有鳩摩羅什法師、道安法師等,一個寺門中,最少住上五百位和尚。道安法師講經時,最少有一萬人聽法,是為多聞堅固,在此五百歲中,亦有人相信般若。


第四個五百年,寺廟堅固,在六祖菩薩時代,恰巧是佛滅後二千年,馬祖興叢林,百丈立清規,到處是佛堂,是為寺廟堅固,辦道場求福。在此五百歲中,亦有人相信般若。


第五個五百年,鬥諍堅固,各立門戶,學者無所適從,但仍有人相信般若。


在最後的五百年中,有努力求福求慧者,嚴持如來清淨戒,由清淨戒得見如來無相戒。


例如殺生,殺了一條魚、一隻雞,是有相,不殺生即無殺,無殺即是無相。戒是無相,功德亦是無相,如是不盜、不淫、不妄,亦是無相。


「修福」者,福有三種:布施、持戒、禪定,文中指的是修禪定的福。佛滅後第五個五百年,佛弟子持無相戒,修無相定,依此章句,能生信心,信心清淨,得見法身如來,知道法身才是真實,故云「以此為實」。


當知是人,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,已於無量千萬佛所,種諸善根,聞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淨信者。


「諸相」我已見到,但是還未見到「非相」,皆由自己的善根還未成熟,所以要多種善根,如何種善根呢?


地藏經云: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於佛法中種少善根,一毛、一塵、一沙、一渧,地藏菩薩,即以道力擁護是人,漸修無上,不令退失。


所以若不在佛法中種善根,就是以恆河沙七寶布施,也只得人天的果報,是有漏的因,生死的果,決不能成佛。所謂修行者,就是栽培自己的善根,聞了佛法便有善根,要好好的栽培。


善根是於佛法中來,悟與不悟,看你可有善根;早悟或遲悟,也得看你善根成熟還是未成熟。


種善根者,如地藏經所說,於諸佛所而種善根,故云「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」,善根成熟,方可解般若。此外,誦經、念佛、拜佛、參禪,也是種善根,應該勇猛精進,念念佛、念念種善根。


「已於無量千萬佛所,種諸善根」,是指長遠心,以長遠心修行,直至善根成熟,一聞法,便大徹大悟。


馬祖二十年不開口,二十年種善根;南泉祖師得法後,三十年不下山;達摩祖師九年面壁,九年種善根,是謂已於無量千萬佛所,種諸善根。善根成熟,就是聞法開悟之時,所以種善根須有長遠心。善根由種子而增長,因增長而成熟,善根成熟,聞法即悟。


應以何身得度,觀音菩薩即現何身而說法度之,為什麼觀音菩薩不現身向我們說法呢?因為我們的善根未熟。若善根未成熟,就是觀音菩薩向我們現身說法,我們也不能開悟。諸佛如來出現世間,都是在眾生善根成熟之時,是故釋迦世尊初轉法輪之時,五比丘證阿羅漢果,百萬諸天證無生法忍。


聞是章句,一念生淨信,念念生淨信。念念生淨信是由最初第一念而生,在最初一念清淨信心中,見到自己的佛性,知道佛性才是真實。因此,「一念生淨信」,是屬於十信位的菩薩。傅大士云:「信心生一念,諸佛盡能知;修因於此日,得果未來時。三大經多劫,六度久安施;薰成無漏種,方號不思議。」


從一念信心而修因,以十信為因,進而至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而得佛果,故云得果未來時。


由一念信心而修佛因至成佛果,須經三大阿僧祇劫修六波羅蜜,把八識田中有漏的種子薰成無漏,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,普照十方世界,所以信心生一念,是成佛之因。經云:「十善菩薩發大心,長別三界苦輪海。」見法身後,生死已了,雖然還未成佛,但是已經長別三界輪迴苦海。


修行不難,天天的念佛誦經坐禪,但是難在一念生淨信,我們不但未曾有一念生淨信。反而念念妄想昏沈,未曾有一念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。


上文我曾經引用涅槃經中兩句法語:「發心究竟二不別,如是二心先心難。」發心及究竟成佛,等一無異,惟是二者之中,先心最難,即是一念生淨信者。果從因生,不是因從果生,一念生淨信是佛因,佛因較難,但只要有一念淨信的佛因,將來自然有成佛的佛果,所以「乃至一念生淨信者」的功德很大,有誰知道呢?---


須菩提,如來悉知悉見。


一念淨信的功德,乃至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也不知道,惟有如來知道。此文中「如來」,是指十方如來,不是單指釋迦牟尼佛。「如來悉知」,「悉」,乃「盡」的意思,佛心盡知,佛眼盡見。


是諸眾生,得如是無量福德。


見佛法身,一念生淨信,就是見性,任何功德都不及見佛性的功德大。


「是諸眾生」者,雖云見性,但還是眾生,因為第一念見,又不知何時何日,於第二、第三念再見,不過第一念見了之後,信心成就,永不退轉。「得如是無量福德」,佛性內有無量福德,所以見佛性的福德亦無量。


何以故,是諸眾生,無復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無法相、亦無非法相。


五蘊和合為我,從五蘊起執,有我相。空五蘊即見法身,法身無相,所以見法身後,不再有我相。


四大和合為人相,命終時,地歸地、水歸水、火歸火、風歸風,四大分散,何來有人相?所以見法身後,不復再有人相。


法身無生,無生則無滅,生滅的妄想心滅,眾生相亦滅,故無復眾生相。


既不執身為我,便沒有長短壽之分別,所以無復壽者相。是故悟道之人,生死來去自由,能夠坐脫立亡。


無法相者,悟道之人,離名絕相,不再執著三藏十二部諸法的名相,但亦不執著謂無三藏十二部的名相,故云「亦無非法相」,若言無三藏十二部,便是謗法。


何以故?是諸眾生,若心取相,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,若取法相,即著我人眾生壽者,何以故?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人眾生壽者,是故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,以是義故,如來常說,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如筏喻者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


「是諸眾生」,指未悟道之人,眾生未悟道,未生一念淨信以前,若見相,便立即取相,相就是境,都是虛妄。若取相,則有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,是謂無明。


有些人執法相,法相者,三藏十二部諸法的名相。其實法相是讓我們依著來修行,不是要我們去取著,言我能解名相,其實所解的是名相,能解的是誰?是妄想。所謂「名相妄想,真智如如。」名與相是二法,解名相的是妄想。妄想滅,得真智;名相滅,見如如之理。若取名相,心內便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。


假如不取諸法的名相,卻去取諸法的非相,認為不須依三藏十二部的經典修行,你教他念佛,他說不須要念佛;你教他持戒,他說不須要持戒;你教他拜佛、坐禪,他說不須要拜佛、坐禪,名為取非法相,亦名為謗經。所謂「離經一字,是為魔說。」亦著了我人眾生壽者。


其實佛說法是無定的,眾生著空,如來說有,以有破空,但不可執有,故云「不應取法」﹔眾生若著有,如來便說空,以空破有,但亦不可執空,故云「不應取非法。」


上來「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」,一念相應,見到法身如來,見到自己本來面目,其福德猶如虛空,從此無四相、無法相、亦無非法相,從性起修,直至成佛。未曾有一念生淨信者,那麼,就要小心,修行第一個條件,切莫取任何相,取相便迷性,若見相而不取相,離相便見性。


何謂取相?取相即取法。法者,一切法,簡而言之,不離一個「有」字。「有」莫取,「非有」亦莫取。修行時,不是見「有」便見「無」。見有之時,不取有相,過了「有」關;見無之時,不取無相,過了「無」關。要透過「有」、「無」二關,才能悟道。


例如坐禪時,妄想來,不取妄想,妄想便滅去。滅了之後,昏沈又來,昏沈又是一個相,不取昏沈相,昏沈便滅去。滅了之後,妄想相又來。如是妄想及昏沈相間而現,若離妄想及昏沈,便能得定。「是故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」,法即是「有」,非法,即是「無」,以「有」、「無」概括一切,所以法及非法,皆不應取。


昔日趙州門下,有一學人,向趙州老人告假,到南方參學去,趙州老人云:「有佛處不得住,無佛處急走過,三千里路逢人,不可錯舉。」那位學人即時醒悟過來,不再去參學。


到南方參學不外是想見性,見性之路,依法華經說,有五百由旬,依趙州老人說,是三千里路逢人。但未見以前,在三千里路程內可能見到佛,所以有佛處不得住。有佛既不住,無佛又如何?無佛處急走過。離有佛、無佛兩邊,就是行於中道,就是般若,所以云三千里路逢人,不可錯舉。」


「以是義故」,以不取二邊的中道義故,「如來常說」,如來於方等八年、般若二十二年,說的也是這個道理。對誰說呢?對比丘說,因為比丘求了生死,在家二眾未必求了生死,故云:「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」如來所說的法,都能度人離生死苦海,到涅槃彼岸。到了彼岸後,如來所說的一切法都要捨,何況世間法,更要捨。


其實捨法即是捨心,法捨至極點,心亦捨。心與法相連,法盡,心亦盡;法絕,心亦絕,所以捨法就是捨心。若還有一法在,即是未肯捨心。例如要保護黃金,不是有一法保護黃金,是你的心要保護黃金,若肯捨黃金,你的心亦捨掉,是故捨法即捨心,捨心即捨法,心法俱捨,心空法盡,即到彼岸。到了彼岸,船要捨,心亦要捨,法窮心盡,即見如來。修行無別法,惟「捨」而矣。


 
 

葵涌 大連排道36--40號 貴盛工業大廈  第一期 13樓A 1307室

(舉行法事之佛堂位荔枝角!)

電話:  96702042 郭生(請安裝wechat與我通訊)

佛儀館微信Mr-Kwok96702042

(因太多行騙電話,沒有來電顯示電話,均不接聽。)

如果臨終之人能聞六字大明咒,或甚至死後才向其屍體或骨骸誦六字大明咒,該人之意識即刻由下三道之中得到解脫,往生上三道,終得證果。如是此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利益不可勝數。

   

歡迎連結,功德無量。

 

願此殊勝功德 迴向法界有情

盡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


願以此網站所有佛經之功德迴向法界有情,一切中陰身眾生,蒙諸佛菩薩接引、業障消除、善業增長,隨願往生西方淨土。

為感謝各搜尋網站弘揚佛教殯儀網站,再以此網站所有佛經之功德迴向Google、雅虎、百度、新浪等員工,事業如意,身體健康,早證菩提。


 

 

 

Powered by ABCHK.com